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6:52 点击次数:148
在历经大半辈子的隐忍之后,司马懿发动“高平陵之变”,成功实现了对曹氏家族的反击。自此,曹魏的大权切实地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。高平陵之变发生后,曹氏诸王为何未挺身而出拯救国家?
01
曹氏宗亲实力势微
自曹操这位一代枭雄离世后,曹魏政权的接力棒依次交到了曹丕和曹睿手中。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,防止宗亲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,曹丕和曹睿均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打压曹氏宗亲的举措。
曹丕在位时,就对曹植等兄弟进行了诸多限制。他不仅将曹植频繁徙封,使其居无定所,还对曹植身边的幕僚进行了清洗,削弱了曹植的影响力。在对待其他宗亲方面,曹丕也采取了严密的监控措施,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和政治权力。
曹睿即位后,延续了这种打压政策。他进一步加强了对宗亲的管控,在封地上对宗亲进行分割,使他们的势力更加分散。同时,在政治上,曹睿很少给予宗亲重要的官职和权力,使得曹氏宗亲逐渐远离了政治核心。
展开剩余78%因此,到了高平陵政变发生之时,尽管曹操仍有几个儿子在世,如燕王曹宇等,但他们手中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权力。这些曹氏宗亲在长期的打压下,既缺乏政治影响力,也没有军事上的指挥权,面对突如其来的政变,他们根本无力伸出援手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发展。
02
误将政变视为大臣内斗
就当时曹氏宗亲的视角而言,高平陵之变并非宗亲和士族间的生死较量,于他们眼中,此仅为大臣之间的内部纷争。而这一认知偏差的产生,与曹爽的身份地位以及他掌权后的一系列行为密切相关。
曹爽虽姓曹,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曹氏宗亲。他的父亲曹真,本是曹操的养子。曹真的父亲当年是曹操的手下,也有说法称是曹操的本家亲戚,后因帮助曹操办事而不幸被杀,曹操便收养了他的儿子曹真。
在古代,养子的地位通常不会太高,但命运的转折却悄然降临。随着曹真逐渐长大,他与曹丕走到了一起,并成为曹丕的重要支持者。在曹丕激烈的夺嫡过程中,曹真立下了汗马功劳。曹丕登基后,曹真又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,成为了曹魏集团的军界领袖。
年轻的曹爽很早就与曹睿往来,曹睿登基后,曹爽成为其心腹,但在其他曹家人和夏侯家人眼中,他不算真正自家人。以蜀汉和明朝类比,曹爽与曹睿的关系类似刘封之子和刘禅之子、沐英之子和朱允炆。
曹爽本不应掌权,曹睿临终前拟定的辅政大臣名单有五人,领头是燕王曹宇,曹爽在末位,且原本无司马懿,其他四人皆是与曹操关系更亲近的曹氏宗亲。
但关键在于,曹睿身边有两个宠臣,他们与名单上除曹爽之外的几个人关系不佳。在曹睿即将咽气、神志不清之时,这两个宠臣成功说服曹睿,最后他们握着曹睿的手在最后关头修改了遗诏,将名单上的其他四人划掉,换上了司马懿。就这样,曹睿去世后,司马懿和曹爽莫名其妙地开始搭班子辅政。
曹爽掌权后,他的一系列行为让人大跌眼镜。他并未大力重用其他曹氏宗亲,而是任用自己的心腹。他先是让自己的几个亲弟弟执掌京城的军队,随后又启用邓飏、何晏、丁谧等人主管国家政务。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前,洛阳城内出现了奇怪的一幕:城内军队虽有几个姓曹的人统领,但这些人都不是曹操的后人,甚至与曹操毫无血缘关系。
此外,曹爽掌权后行事高调跋扈,不仅对士族大臣进行压制,对许多曹操的直系后人也加以限制。如此一来,在那些真正的曹氏宗亲眼中,高平陵政变就成了一场外人之间的夺权争斗,与老曹家并无关系。甚至在一些曹氏宗亲,如燕王曹宇看来,他们或许更希望司马懿获胜,因为在当时大家的认知里,司马懿不像曹爽那般跋扈。
然而,他们没有料到的是,高平陵政变结束后,司马懿开始全面执掌大权,并继续对曹氏宗亲进行打压。此时,曹家人才真正意识到危机的来临。
03
淮南三叛
公元251年,即高平陵政变结束两年之后,淮南三叛的第一叛爆发。镇守寿春的王凌企图拥立楚王曹彪为新皇帝,曹彪与之前差点成为辅政大臣的燕王曹宇一样,都是曹操的儿子。王凌的这一行动,反映出曹氏宗亲在司马懿掌权后的不满与反抗。
但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前,这场叛乱很快就被粉碎。司马懿在平定叛乱后,手段极其残酷,他直接灭了王凌三族,杀害了数万人。楚王曹彪也被迫自杀。这种血腥的手段,让其他曹氏宗亲胆战心惊,起到了极强的震慑作用。
与此同时,司马家对曹氏宗亲采取了“奉养政策”,只要他们不造反,基本可以安享富贵,不会被直接清洗。在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下,其他曹氏后人虽然对司马家掌权极为不满,但在强大的压力下,再也不敢轻易造反。
高平陵之变中曹氏宗亲的未参与,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他们自身实力的衰落,对政变性质的错误认知,以及后来反抗的无力,共同导致了曹氏政权逐渐被司马氏所取代。
这一段历史,不仅是曹魏政权的兴衰史,更是权力斗争、政治博弈的生动写照,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上一篇:没有了


